史達林格勒戰役(The Stalingrad Campaign)

Posted: 2009/04/12 in 歷史 History

看了有關史達林格勒戰役有關狙擊手的一部電影後找了二次大戰位於蘇聯歷史的資料,原來這一戰相當有歷史意義。

史達林格勒戰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使用標題手工轉換
  • 轉換標題為:原文:斯大林格勒战役;简体:斯大林格勒战役;繁體:史達林格勒戰役;香港:史太林格勒戰役;
  • 實際標題為:斯大林格勒战役;當前顯示為:史達林格勒戰役
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轉換。轉換內容:
  1. 原文:斯大林格勒;简体:斯大林格勒;繁體:史達林格勒;香港:史太林格勒;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史達林格勒
  2. 原文:斯大林;简体:斯大林;繁體:史達林;香港:史太林;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史達林
  3. 简体:斗志;繁體:鬥志;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鬥志
  4. 简体:兵临城下;繁體:大敵當前;香港:敵對邊緣;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大敵當前
顯示↓關閉↑字詞轉換說明

字詞轉換是中文維基的一項自動轉換,目的是通過電腦程式自動消除繁簡、地區詞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異,以達到閱讀方便。字詞轉換包括全局轉換和手動轉換,本說明所使用的標題轉換和全文轉換技術,都屬於手動轉換。

如果您想對我們的字詞轉換系統提出一些改進建議,或者提交應用面更廣的轉換(中文維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軟體),或者報告轉換系統的錯誤,請前往Wikipedia:字詞轉換請求或候選發表您的意見。

格勒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1942年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蘇聯士兵

日期: 1942年8月21日1943年2月2日

地點: 蘇聯史達林格勒

結果: 蘇聯勝利

起因:

領土變更:

參戰方

納粹德國
羅馬尼亞
義大利
匈牙利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蘇聯

指揮官

阿道夫·希特勒
弗里德里希·保盧斯 #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
赫爾曼·霍特
彼得·杜米特雷斯庫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內斯庫
伊塔洛·加里巴爾迪
古斯塔夫·亞尼
Viktor Pavičić  
約瑟夫·史達林
瓦西里·崔可夫
亞歷山大·華西列夫斯基
朱可夫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
蘇聯 尼基塔·赫魯曉夫
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安德烈·葉廖緬科

兵力

500,000(第六集團軍) 1,700,000

傷亡

約850,000人
約200,000人被俘
5000多人存活
約750,000人
約40,000位平民

藏▲

巴巴羅薩波羅的海黑海芬蘭列寧格勒及波羅的海克裡米亞及高加索莫斯科第一次熱澤夫-維亞茲馬第二次卡爾可夫藍色史達林格勒大盧基第二次熱澤夫-塞喬夫卡庫爾斯克第二次斯摩棱斯克第聶伯河第二次基輔第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納爾瓦胡貝的包圍戰巴格拉基昂利沃夫-桑多梅日盧布林-布列斯特羅馬尼亞(雅西-奇西瑙)波羅的海布達佩斯維斯瓦河-奧得河東普魯士東波美拉尼亞西里西亞維也納柏林布拉格

藏▲

藍色沃羅涅日高加索史達林格勒天王星冬季風暴土星突擊塔特辛斯卡亞第三次卡爾可夫

史達林格勒戰役,又稱史達林格勒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轉折點,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血腥和規模最大的陸軍戰役之一。參戰主要軍隊為蘇聯納粹德國。這場戰役以參戰雙方傷亡慘重及對平民犧牲的漠視而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著名戰役。

一般認為,該次戰役包括下述幾部分:德軍對蘇聯南部城市史達林格勒(現
稱「伏爾加格勒」)的大規模轟炸行動;德軍攻入市區;市區的巷戰;蘇聯紅軍合圍;最終全殲德軍及軸心國盟軍。戰爭中總傷亡人數估計超過200萬人。由於蘇
聯政府害怕過高的傷亡統計會影響民眾,因此在當時拒絕提供詳細的傷亡數據。這場戰役是二戰歐洲戰場的重要戰略轉折點:軸心國一方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其在東線戰場的四分之一的兵力,並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終潰敗。對蘇聯一方而言,這場戰役的勝利標志著收復淪陷領土的開始,並最終迎來了1945年5月對納粹德國的最後勝利。

引用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2%E9%81%94%E6%9E%97%E6%A0%BC%E5%8B%92%E6%88%B0%E5%BD%B9

發表留言